【安氏当代名人录】蜀中制药的传奇人生安好义

    中华安氏网 2008年11月22日 安志民录


 
   【安氏当代名人录】蜀中制药的传奇人生照亮成功之路安好义

  安好义,河南内黄安梧桐人。1953年12月生。其祖父(讳)玉栋一生勤劳朴实,和睦乡里,常以米面济人之急;且又金钩挂斩,任人取之,远近乡里有口皆碑矣。其父(讳)中字正道。早年在家乡教书,后随名医王凡学医,深得其真传。又经多年奋发自专,实不亏一方名医也。

  说起安氏,可追溯到上古轩辕氏一族。《唐书》“宰相世系表”有云:安氏“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黄帝后裔安息王在汉代初年侍俸汉帝而“复回娘家”,再入母亲——中国之怀抱,成为中华民族姓氏的一部分。安氏分部很广,甘肃河西安氏是历史上著名的昭武九姓之一。山西洪洞安氏更为广泛,河南安氏乃明朝永乐年间由洪洞迁入。迄今600余裁,繁衍25世矣。义乃安氏二十二世孙也。

  义,少小有志,为人刚正不阿。文革期间,因错划成份,家物遭动,食不饱腹。后政策落实,中央严禁打砸抢,所抢之物必须物归原主。义几次索要不果。他与其弟好贤、好良不日上门索取,多次冲突,险发流血事件。乡官害怕矛盾激化,被迫无奈,只好完璧归赵了之。

  转眼到了八十年代,小平复出,国家经济出现转机。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好义在家父授导下,研医理、操药业、窥商情、办药站,开创本县营药之先例。是时庭中百味俱全,资美而价廉。周边药商争相购焉。后来,被迫迁到河北省安国药市,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办《好义药材行》。从此站住了脚。

  有了这个平台,好义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他大胆用人,时刻窥察行情。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经营方针,着人到成都、甘肃、两广、云贵、青藏、东北、内蒙等地购药。同时发动家乡父老引种和采集野生药物。不足二年,使《好义药材行》已成为安国药都的姣姣者。资产超过百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由于88年世界经济出现危机,也波及到了药业,这一年使到手的资产赔个精光。困难没有吓到好义,他分析市场,深入研究各种药材之周期,判断它的上涨和下滑,从而得出经营的取与舍,很快从市场的缝隙中走出一条路来。如此几经三落三起,使《好义药材行》又重新震兴起来。

  好义是一个不知疲倦勇攀高峰的人,腰杆直起后,他描准了制药行业。九六年他大胆的从开中药站转到了制药行业。从此他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二年后(1998年)成功收买了一濒临倒闭的药厂,把它改为《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创业难,无论寒冬严暑,他都早出晚归,每天都深入第一线检查工作。他提出“做精药,为中国”、“普药精做,成本领先”、“要做中国的普药大王”。在工作上提出“人情化服化、智能化办事”。在用人方面,本着任人为贤、毛遂自荐的方针,内引外培,快速发展。他常用“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伟人名言鞭策自己教育职工,又花巨资铸伟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铜像一尊,立于厂门正中央,更增添了企业蓬勃向上的气氛。

  锐意进取带来了飞速发展。蜀中现有职工3000余人,占地200多亩,已成相当规模。同时,好义个人及他亲手创业的蜀中,五年时间获得五十多次荣誉奖。如“全国乡镇企业家”、“中国品牌建设优秀企业家”、“中国制药行业百强”、“人民大学医药高级顾问”、“科学家论坛首批会员”、“2006年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人物”等。他所领导的企业和创建品牌也倍受青睐。05年蜀中盖克被评为“中国感冒药十大影响力品牌”,公司被评为“AAA级信用企业”、“信誉保证十大放心品牌”。2004年《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在华对中小企业进行“选秀”,蜀中荣获“中国潜力100榜”前16名。

  企业的发展给国家、给政府、给家乡人、给当地百姓都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十几年来,好义在家乡自建学校、出资修建校舍、修道路、办公益事业等投资不下30余万元,同时还带出了一大批企业家,如山西太原、祁县、四川新津、新都、河南内黄等药厂均出自好义门下。安国药都就更多,真是举不胜举啊!

  普药狂人安好义 - 广汉大腕 - 广汉便民服务在线 - Powered by Su...
  Copyright @ 2006-2008 四川蜀中药业集团
  地址:四川省广汉市中山大道南四段
  联系电话:品牌营销:0838-5106602 品牌推广:0838-5106601
  安龙彬



【安氏族人健康长寿秘诀】【安氏族人健康长寿秘诀】【安氏族人健康长寿秘诀】【安氏族人健康长寿秘诀】

  【安氏族人健康长寿秘诀】

          益寿篇 ---- 五法养气有益身心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和气 培气 养气 舒气 通气
            养气五法益身心
  古人将修身养性相提并论,融为一体,其中许多有益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心平以和气。
  中医认为,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
  现代社会竞争加剧,更要戒浮躁之心,要善于克制与自我排遣,尽量淡化得失恩怨,处理好人际关系。“克念者自生百福,作念者每生百祸。”

  无求以培气。
  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有奢求。奢求而不得,容易气阻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以培养元气。如此,方能“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欲望过分强烈,有损人的元气,健康更无从谈起。

  宽胃以养气。
  人体是依靠肠胃来消化和吸收营养的,因而宽胃以养气十分重要。饮食宜清淡,荤素粗细要合理搭配,同时也不可过饱。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长啸以舒气。
  这是古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养生之法。长啸时对鼻喉胸腹都能起到按摩与刺激作用。歌唱者长寿便是明证。饭后茶余,闲庭信步,你不妨亮开歌喉,或低吟诗词,或哼几句小调,可以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之境界。

  安静以通气。
  大脑安静有利于肌肉放松、气血畅通。每天白昼若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人的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
  养气之法
  精、气、神是人体"三宝",其重要性在前一章已作了介绍。欲祛病健身首先要保养精、气、神,就是要达到精充、气盛、神旺。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保精、养气、全神是养生最重要的内容。
  下面,就养气之法加以介绍:
  气,指狭义之气,气与血(可归入精之类)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属阳,血属阴,气是比较具有活力的,并能促进机体的功能活动。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属性,气可分为元气、卫气、营气和宗气,以及各脏腑之气,相互间既各有不同的功能又具有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气在体内不断进行升降出入运动。因此保养气要做到保持气的旺盛、防止气的耗散和维护气的正常运行三个方面。
  本经七篇
  (一)盛神①
  [原文]
  盛神法五龙②;盛神中有五气③,神为之长,心为之舍④,德为之大⑤。 养神之所,归诸道⑥。道者,天地之始⑦,一其纪也⑧。物之所造,天之所 生。包容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 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⑨。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⑩,乃有其术(11)。 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12)者,气之门户、 心之总摄(13)也。生受之天(14),谓之真入。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 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15)。故人与生一,出于化物 (16)。知类在窍(17)。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18)。其通也,五 气得养(19),务在舍神(20)。此之谓化(21)。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 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知,四者(22)不衰, 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23),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 同天而合道,执一(24)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 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注释]
  ①神:精气、魂魄。
  ②五龙:五行中的龙。所谓‘五行’,是我国说明宇宙万物变化的传统 学说。因为在天地之间,有循环流转不停的金、木、水、火、土,万物就是 根据这五种元素而产生。龙是古代想像中神灵,具有超人能力。
  ③五气:指心、肝、脾、肺、肾等五类之气。气是万物牛成的根源,形成风雨、寒暑、阴阳等天地间观察之源,在人体中具有生命力、意志、感情。
  ④心为之舍:心是五气所宿的地方。
  ⑤德为之大:德最能治邪,因此使人成为人的本源。
  ⑥养神之所,归诸道:根据道来养神,道是天地的真理、万物的根源。
  ⑦天地之始,无的意思,“老子”中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所以“天地之始”就是无,而无常常表现为有,有又常常归于无的形态。
  ⑧一其纪也:天地之始是道,道之始是一,因此一为其纲纪。
  ⑨化端:变化的开始。
  ⑩得一:一是无,也就是万物之源。
  (11)有其术:心如果能变成无为,其术自然产生。
  (12)十二舍:是指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而言。
  (13)摄:统率、收容。
  (14)受之天:道是由上天传授到人间的。
  (15)圣人者,以类知之:圣人固然伟大,但必须有学问之后才能明道,所以比真人要低一个层次。
  (16)人与生一,出于化物:入共同所产生的,就是无为自然的天地作用,人诞生之后就从物而化。
  (17)知类在窍:人之所以能知事类,完全是根据九窍。类是认识事物,概念之后加以类别。
  (18)有所疑惑,通于心术,术必有不通:假如根据九窍还不知道而陷于 迷惑,术就不通。
  (19)其通也,五气得养:假如心术能很通,五气自然能被养。
  (20)务在舍神:努力使魂魄停止住下来。
  (21)此之谓化:假如能努力使魂魄住下来,自然会从胜而化。
  (22)四者:指志、思、神、德而言。
  (23)存而舍之,经常使其住在这里。
  (24)执一:坚守无为。
  [译文]
  强化人的精、气、神,要效法五行之龙变化之法。精神旺盛的人,身体 的五脏之气很强。其中在五脏之气——神、魂、魄、情、志中,神居主位。 心是神的处所,品德树神外在表现形式,而养神之宝,归之于道。
  所谓“道”是产生天地的本源。一切由“道”始,然后由一生二,由二 生三,由三生万物。万物所成,皆由天地生,而包含万物化之为气。“气” 先天地而生,看不见它的形象,叫不出它的名字,我们就称它为“神灵”。 所说的“道”,是神明的本源,万物变化之始,由此修德、养五气,人 就能专心致志,获得一定的道术。所谓“道术”就是在“神气”出入身体时,
人能自由运用它。
  人的身体有九窍十二舍。即人的眼、耳、鼻、舌、身都是人与外界接触 的门户,由心灵总管它们。
人本受命于天,故称为真人。真人原天合为一体。其中,明白大道理的
人,刻苦修练内功,就称为“圣人”。所谓“圣人”,是能掌握以此类推的 方法,解决疑难。
  人生活在天地间,就在于随环境变化。接受外界知识在于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解释疑难在于通过心灵进行综合分析。苦无心灵的思维,“道术”则 有不通之处。
  要使“道术”通达,务必内养“五气”———神、魂、魄、精、志,而且要使“神道”归于自身。此一过程称之为“化”。亦万物自然运化的规律,内养“五气”。在“志”、“思”、“神”、“法”中,“种”气树最主要 的。要用“静和”之法养气,养气目的使上述“四者”平和。上述四者不衰,而且能呈现威势,就能无所不为,使气常存于身,使“神”气变化,归之于 身,被称之为“真人”。所谓真人,就是能合天意,按万物产于一的自然规 律养护万物,怀大志,施道德,养育万民、以无能不包的思想威行于世界的 人。所谓士,一般能通达此理,也能精神旺盛,养气养志。
  [解析]
  《本经七篇》的前三篇是盛神,养志、实意。主要是讲修神养性,是鬼 谷子养生学说的原典。
  《盛神》一文指出:人身上有五气,即心、肝、脾、肺、肾。精神是五 气的统领,心灵是五气的居处,道德是五气的根本。认为“养神之所”在于 道。道是神明之源。品德可养五气心志自然可生术。术是心气所借助的手段, 是魂魄的使者。九种器官、十二种住处都是气的出入口,是心的控制器,这 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从内部进行修炼就可以明白道数,认为人生在世上, 都是在自然之中,人所以能知道事物,就是九种器官对外界刺激的反映。对 哪些事物疑惑时就需要通过心术去掌握。心术勾通之后五气就可以滋养,可以使精气固住,宁静可以养气,养气可以宁静。假如能修炼到精神常住那就 叫“从神到化”,对身体来说就是“得道成仙”。“得道成仙”就是跟自然 相同,跟道数相合,坚守无为的原则,心怀自然,滋养五气。
  鬼谷子在本篇指出了积蓄力量的问题。 鬼谷子说,盛神,即积极努力,积蓄力量的过程。要利用宝贵时问,加强内功的修炼,积累经验,磨练意志,增强竞争能力,以保证在时机成熟时, 似离弦之箭,下山之虎,迅速出击,锐不可当。在时机不成熟时要等待时机, 从表面看,似乎是缓慢和迟延的,而实际上是最快的。因为,时机未到,随 意妄行,势必要吃亏上当,大大延缓事业的进程。欲速则不达。
  汉高祖刘邦死后,朝廷大权落到吕后手里,吕后把吕家的人安插到各个 要害部门还不算,还想封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出面反对说:“高祖曾经留 下遗言:不是刘家的人想封王,天下共击之!”吕后听了很不高兴,找茬罢 免了王陵。吕后还不死心,又去问左水相陈平,陈平却表面支持吕后的意见。 吕后高兴地把自己的兄弟封为诸候王,同时对陈平也更加另眼看待了。
  王陵知道后很生气,见到陈平就责备说:“你我都是高祖手下的老臣,你怎么违背高祖的遗言,同意诸吕为王?这样做对得起高祖吗?”陈平早已 看出吕氏集团篡权的野心,只是鉴于吕氏兄弟当时气焰正盛,又有吕后的庇 护,反对的时机还不成熟,所以才使用缓兵之计,暂时作了妥协。可是,这 些话又不便于全盘托出,只好意味深长地说:“在朝廷上当面反驳抗争,我 比不上您;安定天下,保全刘家江山,您不一定比得上我。”王陵听说后, 不解其意,怀着疑虑的心情告辞陈平表面上与吕氏集团往来交往,暗地里在 谋划如何除掉诸吕,他感到最难办的事,是诸吕掌握着兵权。陆贾给他出主 意说:“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关系好,文武大臣就会归 附。现在主要问题是掌握兵权。太尉周勃是开国老臣,在军队威望很高,如 果能得到他的支持,就会有掌握军权的把握。我愿意到周勃那里为您疏通。” 陈平非常高兴,取出 500 两黄金供陆贾使用。其实周勃也早看不惯诸吕的行 为,通过陆贾穿针引线,积极参与倒吕的活动。陈平还给了陆贾大批军马、 钱财,要他以玩乐为掩护,在大臣中进行串连,集中叵吕的势力。两派都在 拼死扩充自己的实力,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风暴即将来临。
  公元前 180 年吕后病死,相国吕产,上将吕禄看大树已倒,怕夜长梦多,加紧了篡权步伐。他们统领着南军、北军,控制着宫廷和京城,严密监视着 朝中王公大臣。朱虚侯刘章急忙派心腹通知自己的哥哥齐王刘襄,约他发兵 讨吕,自己在京城里接应。于是齐王在山东起兵,发布讨吕檄文。相国吕产 等人听到后,立即派颖阴侯灌婴率军前去迎战,不料灌婴到了荥阳,却反戈 一击,倒向齐王一边,加入了反吕的行列。
  然而关键问题,是如何解决京城的吕氏集团。太尉周勃虽然在军队有影 响,但没有实际兵权,调动一兵一卒都要由吕禄来决定。陈平得知邮寄与吕 禄的关系十分密切,便与周勃密谋策划,劫持了郦寄的父亲郦商,要挟邮寄 去向吕禄进行游说。郦寄被迫答应了他们的条件,去向昌禄游说,“原来朝 廷立刘氏 9 人,吕氏 3 人为王,大臣们都没意见,只是因为您受封后不到自 己的封地去,反而以上将军的职务留在京城,所以才引起大臣和诸侯不满, 只要您把军权交给周勃,表明自己的心迹,反叛的人就会平定下来,您也可 以在封地当王,享受荣华富贵。”吕禄一向把郦寄视为心腹,听信了他的话, 想交出兵权,可是吕家许多人出面反对,吕禄一时还犹豫不定。这时传来灌婴与齐王合兵来犯的消息。周勃又让郦寄去劝吕禄说:“您应当赶快下决心, 到封地去,否则就要天下大乱,招来杀身之祸!”吕禄于是交出军权。
  周勃掌握了兵权,对吕氏家族采取军事行动。由于失掉兵权,吕家势力 迅速土崩瓦解,吕产、吕禄、吕须、吕通等人都被诛杀,吕氏家族的人也都 死于兵变之中。陈平等人废掉了吕后定的皇帝,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这就 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陈平、周勃等老臣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积蓄力量,战胜诸吕,再次使 汉室江山稳定下来。
  (二)养志
  [原文]
  养志法灵龟①;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②。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 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财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 不惶③,欲不惶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 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装。知人气盛衰,而养其气志,察其所安,以 知其所能。志不养,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装意 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 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④,仿佛则参会⑤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 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注释]
  ①养志法灵龟:因为志是判断是非的,所以使用占卜的龟甲最能判断吉 凶,因此才必须效法灵龟。
  ②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由于心气不达,所以才要养志。
  ③惶:多的意思。
  ④仿佛:两者相像而难辨别,也就是不明确的意思。
  ⑤参会:指志、心、神三者交合。
  [译文]
养志的方法要效法灵龟。思维不畅达的人要培养自己的志气。 一个人心中有欲望,才会有一种想法,使欲望化为现实。所谓“志向”不过是欲望的使者,欲望过多了,则心力分散,意志就会薄弱,就会思力不
畅达。
  如果心神专一,欲望就不会多,欲望不多,意志力就不会衰弱,意志力 不衰弱,思想就会畅达。思想畅达则心气和顺,心气和顺,心中就不会烦乱。 因此,人对内要养气;对外,要明察各种人物,修养自己“五气”,就心情 舒畅。了解他人,才能知人善任。
  我们想要任用人,一定要先知道他养气的功夫,知道他心气的盛衰。知 道他的心志状态,看其养气修志,观察他是否稳健,就知道他的能力。
  不修养心志,“五气”就不稳固;“五气”不稳固,思虑就不畅达;思 虑不畅达,意志就不坚定:意志不坚定,反应就不快捷;反应不快捷,就会 失掉信心,心气就会虚弱;如果心气虚弱就会失神丧志。如果失神丧志就会 精神恍惚,精神恍惚,“志”、“心”、“神”三者就不协调了。
修养心志之始,定要先安定自己。自己意志安定了,意志才坚定,有了。坚定的意志才能有神威。神威固守,才能调动一切。
  孟子“持志养气”说刍议
  孟子的“持志养气”说,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精神力量和意志力,充满着蓬勃之气,令人激动,振奋不已。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又说:“志壹则气动,气壹则动志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当公孙丑问他“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答道:“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一个人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就像三军有了主帅一样,就能使“浩然之气”充满全身,浑身充满力量,行动就有了内驱动力。他认为“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的正义之气,只要用正确的方法修养培育它,又一点也不损害它,那么它就会充满整个天地之间。他认为“浩然之气”的修养,必须同义与道相融合,否则就不会有气势。

  孟子“持志养气”之说,字里行间充满了豪迈英俊之气,它激励人们张扬自我,穷且益坚,不畏艰苦,勇于进取,树立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这对人们修养德行,淬砺功夫,立志成材大有裨益。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其意为:人们只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定的意志,从平凡生活中做起,一言一行,勤于修养,善于学习,“诵尧之言,行尧之行”,就会使自己逐渐成为“尧舜”一样的人;人们只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告子下》),不断磨砺自己,就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孟子“持志养气”之说,充满着磅礴之气、“大丈夫”之气。孟子多有“大人”、“大丈夫”之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上》);“从其大体为大人”(《告子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所强调的“大人”、“大丈夫”的气概,就是指识大体、明大义,保持正气,不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凛然正气!
  孟子“持志养气”之说,充满了廉正清明之气。他推崇圣贤道义,鄙薄权势利欲。他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他又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意思是说,士人修身养心的最好方法是减少各种欲望。如果他的为人清心寡欲,即使他的善良心性有所失,也不会失去太多;如果他的为人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即使他的善良心性还有所存,也是很少很少的了。
  “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人们的善良心性只要“持其志,无暴其气”,“从其大体”、“居仁由义”,不被欲望所障蔽,那么就能“不失其赤子之心”,永葆其“浩然”正气。
  孟子"持志养气"说刍议 (孟子的) 知言养气 说 
  www.jkzxw.com 安志民录


分享按钮>> 【安姓企业名人录】安凯集团公司品牌“安凯”车辆
>>【安氏当代名人录】湖北重大气象服务先进安开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