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氏家谱源流】安氏宗亲寻找河南开封安氏宗亲

    中华安氏网 2009年1月31日 中华安氏网



  【安姓氏家谱源流】安氏宗亲寻找河南开封安氏宗亲 

  主 题: 河南开封杞县安姓 

  我很想知道我们杞县安姓的由来,具老人讲我们安姓族谱全国都一样,天下安姓是一家!希望有人能帮忙把这个问题告诉我,越详细越好!!
  作者:61.136.98.* (2008-3-22 12:31:57) 

  安姓姓氏的本源
  据《国语·晋语》记载:炎帝和黄帝同是少典娶有峤氏之女任姒所生,后分别成为姜姓部落和姬姓部落首领,是中华民族共同始祖。
  一、炎帝和黄帝传略
  炎帝传略
  炎帝,为古帝王,相传在位120年。姜姓,烈山氏,名帝魁,以火德为王,故称炎帝。原居姜水,活动在黄河流域,姜姓部落首领。以畜牧为主经营,发明农具,教民耕种,广兴农业,尝百草,辨药性,治病除疾,众称为神农氏。与黄帝结盟战胜九黎族首领蚩尤。居涿鹿(今河北鹿县南)。后与黄帝部落发生三次大战,终于在阪泉酣战中被黄帝打败,其部落被融合。
  黄帝传略
  黄帝,为古帝王,相传在位100年。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山东曲阜),后迁居姬水,改为姬姓,定国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称有熊氏。以土德为王,土色黄,故称黄帝。击败炎帝后,各部拥戴轩辕为天子。用风后为相,力牧为将,治理天下。黄帝常年在外,足迹东至泰山,西至甘肃,南至长江,北到内蒙古一带。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史书说他往来无定处,以师兵为营卫,所到之处传播农种技术,封禅山川,广化百姓,既尊为战神,又尊为缔造中华文明创始者:命仓颉造文字;大桡作甲子干支;容成造历法;羲和负责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制乐器、造律吕,隶首作算数。螺祖(皇后)发明养蚕。黄帝是远古华夏始祖,为中华民族祖先。
  二、夏禹王和涂山氏女传略
  夏禹传略
  夏禹,尊称太禹、夏后氏部落联盟领袖。西夷人还称“戎禹”受封于崇为“崇伯”,也称“崇伯禹”。因治水有卓著功勋,被称为“神禹”。《史记·夏禹纪》:“夏禹名日文命”,禹之父曰鲧。据《姒氏宗谱》载:“禹乃黄帝之玄孙也”。母有莘氏。于戊寅二十八载(公元前2230年)六月六日生于西川石纽。起于嵩山,娶于涂山。当上“天子”时已九十高龄,崩于会稽山,享年百岁。
  夏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奠基人,是治水英雄、杰出政治家。疏九河,排淮泗,“三过其家门不入”。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尽力沟恤。在朝位设“五音听治”,接待四方之士。抑大鸿,除民害,伐共工,征有苗,天下乃静。以历山金铸币、鼎,颁夏时于邦国。重法制,讲纪律,“声为之事身为度”,“敏给克俭”勤劳一生。
  涂山氏女传略
  涂山氏女,是禹之妻,帝启之母:也是中原(安邑)安姓之鼾祖母。涂山氏女,又称作“涂山女”,“涂山之女”,“涂山氏之女”。“涂山之女娲”、“文娇”、“攸女”、“女娇”等别称。她在四千多年前是淮夷涂山氏国最年轻一位君主。不但有“妾”(奴隶),能“坐镇南邦,雄视五岳”,俱文才武略,亲领兵远征翼州,助大禹灭共工叛乱。力行族外婚配,“为女媒”“被祀为高煤(媒)之神。对子启”独明教训,而致其化”。“启长大后”从其教而化其德,“终于攻益而夺天下,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夏王朝”。始创“南音”,制“笙簧”,善于琴瑟,精于文艺。赞为夏之先妣,视若国母(见《闻一多全集》)。卒葬阳城。
  三、中原安姓鼻祖帝启传略
  鼻祖帝启,又名开。文命之子,黄帝轩辕氏之来孙。其母是涂山氏之女。生于辛壬癸甲,长在涂山(今安徽怀远)。丁已岁二月既望,受姓安于安邑。启祖,承继父之道(《孟子·万章》)在“禹穴之时,以铜为兵”的基础上,“使蜚廉折(采掘)金于山川,而陶铸于昆吾(河南濮阳),促进生产和经济发展”。结束数万年之久的原始社会生活,转入私有经济社会变革,废除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公选制,创立“大人世及以为礼”(《扎记·礼运篇》)的帝王世袭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家天下”帝王,对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重大贡献。启祖的雄才大略,卓识远见,洞察形势,果断刚强,与母涂山氏女的“独明教训”是分不开的。启之母亲治理涂山氏国,不但有“妾”(奴隶),是“坐镇南邦,雄视五岳”的涂山氏国君主和淮夷领袖,不仅能领兵远征冀州,助大禹灭共工叛乱,还在治水抗击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始作“南音”。这一切对启祖产生直接巨大影响。后“攻益而夺之天下“(《战国·策燕策》),”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史记·夏本纪》)。司马迁在《史记》中称道:“启贤,天下属意焉!”启祖博得“万舞翼章闻于天“(《罢子·非乐篇》),即万众歌舞声震霄汉的欢呼。功绩永远彪炳于史册。
  作者:222.211.27.* (2008-12-14 20:20:48) 

  四、安姓姓氏的由来
  安姓,是中华民族姓氏中一支大姓。遍布全国各地。对安姓来源,多种史籍、各地家谱记载不一,说法种种 :一说安姓,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见《唐书·宰相世系表》);二说“太祖禹,乃太昊黄帝轩辕之玄孙。赐子启姓安。”(见《五侯昌后图书》);三说贵州水西夷族,[明]英宗赐姓安。(见《贵州省大定县志》);四说“后魏安迟氏,北代姓,后改为安氏”(见《魏书·官氏志》);五说招武九姓之一的安国,以国名为自己姓氏”(见《百家姓探源》);六说“安期琅牙(山东胶南诸城一带)人,有安期氏”。(见《英贤传》);七说:“汉悼惠王子志封为安都侯,其后裔为安都氏(见《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姓氏考略);八说晋厉公大夫安是叔施,其安是氏原之始耶?(见《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姓氏英贤传》);九说以邑得姓,“战国时楚王嬖臣缠封于安陵(河北吴桥县西北),其后代子孙以此为姓氏焉”(见《战国策》);十说“战国时齐将田单破燕复齐·受封于安平(山东临淄县东)称安平君,因氏焉”。(见《史记0田敬仲完世家》、资治通鉴),周郝王三六年“燕人攻安平”注);十一说以谥号为姓氏,源于侯姓,汉侯公济太上皇于鸿沟之厄,谥日安国君,的子孙以安为氏。(姓氏寻源);十三说为清代满族安德氏所改。(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十四说,明赐元人孟格改安汝格,达色改安汝坚,牟尼沙克置改安思谦,其后代姓安;十五说藏族有“安温”氏。以部落名为姓,省易为“安”(见《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十六说裕固族有姓安,为安帐文所改。帐文乃氏族名,取其首音“安”而为单姓;十七说为达翰尔族,“阿尔丹”氏族改“阿尔丹”氏族名(哈拉)为姓,取其首音“安”为姓;十八说为康姓所改,[唐]安禄山本姓康改为安姓,后代子孙偕姓安,等十八种。
尽管安姓由来说法纷纭,何为切当?纵观中国历史发展变化,横观中华各民族兴衰融合史实,安姓由来统分两大支:一是属中原安姓;二是少数民族安姓。
  1、中原安姓又分两支
  1)、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约在公元前2515年左右)居西方,自与安息国,复入中国以为安姓。安息国人入中国,最早的是安息国王太子安清,他不继王位而出家为僧,遍历西域(今新疆,在东汉桓帝建和二的(148)到洛阳,从事佛经翻译、传教而留汉。相继有信仰佛教的商人安玄,在汉灵帝末年(189)来洛阳;后有安吐根的曾祖入魏,家居酒泉(甘肃酒泉),又有安法贤、安法钦、安慧则,俗巫安开在东晋时定居;安出汗在贞观元年(627)率部五千入朝,诏置维州(今四川理县)刺史。这证实原籍为安息国人,已复入中原定居。其宗根属中原一支安姓。
  2)、据《五侯昌后图书本传卷一》载:“太祖禹,乃太昊黄帝之玄孙,姒氏也。娶妻涂山氏之女。德顺元年(前2205年)二月既望、迁都安邑。将子姬宣,名启、赐姓安。”以邑为姓安始此。在西南的重庆市、四川、贵州、云南和中南的广西、湖南、湖北恩施地区,均有谱牒记载;在贵州德江县梨子坪,重庆市南川县安氏祠堂碑文亦有记载,皆属中原又一支安姓。
  安姓在历史长河中,遭受世俗变迁,改朝换代,年年战争,服役屯兵屯田,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大量内迁外入移民,渗混融化,加上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而一迁再迁,寻求其生息繁衍。如启之子武观与太康争位失败而北遁。帝履癸失国而南逃巢湖,安氏后裔四方逃散,有的成为越族先民。秦皇无道,安子璋归隐。王莽篡汉位,安龙、安蛟回朝明铠骂殿而逃奔西北。西晋安屈随先世避乱逃至辽东。河北赞皇进土史部勋司主事安佑祖先是从山西迁居。历代安姓人因天灾人祸避乱求生,从山西、山东、逐迁河北,复迁至东北地区和朝鲜者不少。《中华姓氏大辞典》载:明清时去赠寻(罗)甸军民府土知,安龙州土知州有安姓,经查证属中原安姓,是[南宋]安崇诚奉旨入黔平叛,定居黔南的四子安赞授任水西都督罗甸,大定府昭武将军,后裔有安定海承袭土司职。现居甘肃、泰安、天水、甘谷、景秦、武威;陕西宝鸡、延安、子州、绥远;河南登丰;山东泰安、东阿、昌邑等县(市)安姓人,一致认定祖先是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来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建设中,安姓人离本土,迁新地工作者甚多。可以说历代安姓,无论何因离乡背井,到达新地生息,都与当地民族和睦相处,学会语言,接受民族风俗习惯,相互通婚繁衍后代,久而久之,逐渐融合或同化。正因为此,安姓人散居在全国各地。生自在汉、鲜卑、回、藏、壮、满、傣、蒙古、傈僳、布论、裕固、饧伯、达翰尔、土家等多个民族之中,皆有安姓人,他们虽然各改其民族成份,但宗根仍在中原世系。
  以上1、2两支,皆属中原安姓,同一宗根。
  作者:222.211.27.* (2008-12-14 20:25:00)

  2、少数民族安姓
  据有关史籍资料记载,其来原复杂,有单姓与复姓之别:
  1)水西安姓,盖为明英宗赐姓。水西少数民族宣慰使,有日裸至者其妻奢氏无子,以娣之子昭穆为己子,更名龙富。裸至卒,龙富幼,族众欲择各月中之长者袭宣慰使职,奢氏不允难遂,入朝面呈,明英宗钦准龙富袭职,龙富入见。英宗部其姓,答日:“无姓”,又问:“原籍何地?”,答日:“安西”,因赐姓安。
  贵州水西安氏,始籍昆明,繁衍水西。得姓前,无固定姓氏,世代以父名为姓,已名在后,如:一世慕齐齐;二世齐齐火;三世火阿得;四世得乌沙;五世乌沙穆,皆三音一名,前乃父名,后乃已名,取父名一音,则已名为二音,取父名两音,则已名一音。
  水西安姓,是从七十三世安祚起,后代子孙均为安姓。
  2)异姓改安姓:[后魏]时中国西北有鲜卑族复姓安迟,入中原后一分为二,成为安姓和迟姓两支。(见窦学田主编《百家姓探秘》第161-162页);[唐]节度使安禄山原姓康名扎荤山,随母嫁到安延偃家,改姓安名禄山,后子孙为安姓(见《唐书》;[明]赐元人孟格为汝敬、达色为安汝坚、牟尼沙克宣为安恩谦(见窦字田主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清]满州镶兰旗人觉尔氏察氏改安费扬古(是单姓还是复姓待考证)、镶黄旗人多拉尔氏改为安禄、镶正红旗姓红喇氏改安达立、镶正璜 旗人姓瓜尔改安珠瑚,居黑龙江地方的满八旗姓氏改安达拉(见《满通志氏姓略》载),世居普屯村地方的满八旗姓氏改安佳,取原姓的第一音节而得安姓(见《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等。
  五、武威氏的由来
  安姓氏族称武威氏,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如有熊氏、公孙氏、涂山氏等等。安姓氏族为什么称武甚好氏呢?一说是入黔始祖安崇诚入黔南平乱功高,敕封八蛮都统大元帅,威震黔南,乃称武威氏;二说安姓是唐朝顶梁柱,在朝为官者,大多数来自凉州(甘肃武威)。唐初(618年)随李渊征战功高,封为大将军,故称武威氏。敕重臣刺史后称武威。三说是历代安姓名人,都是从武达政,耀武扬威,故称武威氏。按姓氏史籍对姓氏源流与郡望定论,认为安姓武威氏的由来,以二说较为正确。
  各地在住宅正屋内设祭祀台(亦称香盒)香盒的正中是“天地君亲师位”;右边依次是“东厨司令灶王府君”、“武威堂上历代昭穆宗祖”;左边依次是“古今文武上下社祈”、“南海岸上观世音菩萨”。两边另有对联一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生朝满日,以酒肉饭菜、香烛钱纸祭之。设祭祀台(香盒)的屋称堂屋。
                  (摘自《中国安氏家谱》)
  世界华人名人网安氏宗亲会中华安氏网草 安志民
  作者:222.211.27.* (2008-12-14 20:28:27)

  我是河南漯河的,我们这里有一部分姓安的。
  作者:219.157.126.* (2008-1-24 17:50:42)

  我是河南省南阳市人,姓安,想和你联系。
  作者:1234546 (2008-6-5 19:36:11)

  我是河南省南阳市人,姓安,想和你联系。
  作者:1234546 (2008-6-5 19:37:10)

  河南洛阳栾川人,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欢迎族人到栾川来旅游观光! 
  作者:安海鹏 (2009-1-2 19:57:39)


分享按钮>>【安姓氏家谱源流】安氏宗亲寻找陕西安氏宗亲
>>【安氏论坛贴精选】安氏宗亲祝中华安氏网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