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氏世代脉络】黄帝正妃嫘祖生次子昌意

    中华安氏网 2009年2月15日 安志民录



  【安姓氏世代脉络】
  黄帝正妃嫘祖生次子昌意

  黄帝陵志:第一章第九节 黄帝与华夏族
  黄帝长子玄嚣与次子昌意都是黄帝与其正妃嫘祖所生。
  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是以夏商周三族为主体经过长期血缘交汇形成的,因此,夏商周三族,都自认为黄帝的后裔,也就是说,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嫘祖是有虫乔氏的族女。黄帝娶有虫乔氏族女为正妃,具有加强部落联盟的意义。此外,黄帝还有三位次妃。《帝王世纪》载:“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四妃之中,嫫母貌丑而贤。
  《国语·晋语》、《史记·五帝本纪》等书均言黄帝共有二十五子。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国语·晋语》)。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史记·五帝本纪》)
《世本》、《大戴礼记》等书所列黄帝世系表是:

玄嚣—极—帝喾 尧

黄帝 穷蝉—敬康—句芒—牛—瞽叟—舜
昌意—颛顼 鲧—禹 重黎
(《古史辨》第七册上编)而依《山海经》所载,当列黄帝世系表为:
禺虢—禺京(《大荒东经》)
伯服(《大荒南经》)
淑士(《大荒西经》)
祝融—太子长琴(《大荒西经》)
昌意—韩流—颛顼(《海内经》) 老童 重(《大荒西经》)
黎—噎(《大荒西经》)黄帝 三面(《大荒西经》)
叔驮(《大荒北经》)
头—苗民(《大荒北经》)
炎融—头(《大荒南经》)
骆明—白马(鲧)(《海内经》) 禹(《海内经》)—均国—役采—修革合
绰人(毛民)(《大荒北经》)
苗龙—融吾—弄明(一作卞明)—白犬(犬戎)(《大荒北经》)…始均—北狄(《大荒西经》)
黄帝子孙所封之国,据《路史·国名纪》所载,共七十国:
少典
有熊 “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舆地广记》云:‘古有熊国,黄帝所都。’”在今河南。
寿丘 “在兖之曲阜东北六里,高三丈,今仙源。”(《广记》云黄帝所生之地,此本《史记·索隐》。皇甫谧说在鲁东门外。)在今山东。
陈 “今凤翔宝鸡故陈仓,有陈山,非宛邱。”在今陕西。
昌 “昌意后”。
若水 “昌意国,今越之台登。《盟会图》疏以为,故《世本》云‘允姓国,昌意降居为侯’,非也。”在今四川。
安息 “安之后”。
党项 “悃之后”。
江水 “玄器国,若之下流水也。今蜀州。”在今四川。
卞 “卞明国,汤代有卞随……今泗水县有卞故城,汉属鲁国。”在今山东。
蛮人 “龙亩之裔,今湖南北、桂林等处皆是,辰、澧、沅、湘之间尤盛。”在今湖南、广西等处。
清 “少昊父封。”在今山东。
张 “挥之封。然黄帝臣,自有张若。故河东解有张阳城,汉之东张,今邢之任县是。《通典》云:‘汉张县地。’《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城张阳。’南郑是也。”在今山西、河南、河北等地。
采 “纪姓,夷彭子,故左人地,今中山之北平。”今在河北。
北狄 “始均之裔。”在今蒙古。
资 “《陈留风俗传》云:‘资姓,黄帝后。’《姓纂》云:‘益州资中,今资州。资阳有资川江。’然古资阳城在简之阳安(祁之无极有资河,卫之北纠山),而潭之益阳有资水(出县北流入资口,即益水。郦云:即资水之殊口。武冈又有资水出唐。)或其派裔。”在今四川。
“《潜夫论》:‘詹、资、、翟,黄帝后。’故《玉篇》云‘资、故国,黄帝后,封在岐山之阳,所谓‘周原’者。顾伯邶云:‘昌意后,止于夏商间。’”在今陕西。
虔 “《风俗通》:‘虔氏出黄帝。’与《陈留传》同。今河东闻喜、虔聚是。”在今山西。
寇 “在郑有寇水,北行唐。今莫之任丘西一里,有寇水枯渎。《陈留传》:‘寇氏自黄帝出。’”在今河南。
郦 “故南阳。郦音尺,今内乡菊潭镇也。”在今河南。
翟 “北地古翟国。后徙西河。《盟会图》云:‘今慈州。’(《地道记》):‘伐卫懿公者。’贾逵云‘处北地,后为晋所灭。’引春秋时隗姓。)”
詹 “周有詹父(庄公十八年《传》),詹桓伯(昭公九年),圻内地,与楚詹尹异。”在今安徽。
葛 “《郡国志》:‘高阳有葛城。’今郑西北有葛乡城,一名依城,汉高阳地。然葛乡故葛城,乃在宁陵北十五,郾城北三十,周四里,去亳城百里,即葛伯国。(《说文》:,南阳阴乡。郾城隶许宁国,本属应天,今隶拱、应劭、杜佑、乐史等并云古葛伯国都),非赢姓之葛。”葛在河南。
髦氏 “依姓。《山海经》:‘髦氏国,近积石。’”在今青海。
狂犬 “黄帝后,任姓。分见《潜夫论》。”
契阝 “蓟也,中绝。武王复继之,记皆为祝。祝,尧后。”
桥 “侨即乔阝,桥也。葬于桥,因食其地,以世祀者。《唐表》:‘桥,姬后。’”在今陕西。
祈 “蕲也,欧阳修《祁公铭》以‘祁为黄帝之子所封’,非也。祁,少昊后。祈,黄帝后。”在今山西。
酉 “即酉阳,今黔之彭水,汉酉阳也,有酉水。”在今四川。
滕 “今徐之西南十四,有故滕城县(古蕃县小邾国)……《纪年》‘越王朱句,二十年灭滕’是也。”在今山东。
“卫有 (成公六年),邵氏《姓解》作箴,皆音针。”在今河南。
任 “禹阳国。仓颉为任大夫。晋邑,今邢之任县。”在今河北。
苟 “战国有苟变,子思荐之(能将五百乘,荐之卫侯)。《程氏世谱》以河内多杞氏焉,妄也。”在今山西。
“僖也。齐国城,为来音。简王十二年,舒庸人道吴国巢及虺。”在今安徽。
佶 “佶氏,见《诗》。《风俗通》云:‘殷时侯国,一作吉。’《潜夫论》云:‘郅与同,而字异。’周封女氏于南燕,邓名世以《潜夫》为误,非也。《说文》‘佶文’为正。”在今山西。
儇 “与环同音,月宣轻也。《集韵》音旋,非。”
依 “史伯说十邑有依、畴、历、莘,皆郐邑,后属郑。韦昭云:‘国’。”在今河南。
纪(剧) “剧是今齐之临朐东、寿光西南故剧城,汉之剧县。郑樵云:‘纪后迁剧,所谓朐剧。’云纪、剧声讹,非也。”在今山东。
滑 在今河南。
济 在今河南。
奚 “郑樵云:‘鲁奚邑。’今徐之滕东南六十青丘村,有奚家冢、奚公山。阳晔《徐州记》云:‘仲造车辙存焉’。”在今山东。
薛 “侯爵(庄公三十一年),吉光国。今滕东南五十里有故薛城,故汉县,战国属齐,为徐州,秦为薛郡,有仲祠,或曰大薛。”在今山东。
“邳也,今淮阳治下邳城。汉下邳国,梁下邳郡,周邳州,唐隶泗城,三重,处泗、沂之会,有仲虺祠。(《寰宇记》:‘祠在徐之沛。”有仲虺城。见《九域志》。)郑樵云:‘仲虺居在薛,鲁奚仲迁邳,后以邳为薛’,妄。”在今江苏。
挚 “祖己七世孙,成封周文王母太任国。今蔡之平舆,有挚亭。”在今河南。
谢 “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在南阳之宛,见《诗·崧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在今河南。
章 “章与谢,本皆任姓,周始以封太公之支子。”在今河南。
舒 “春秋之留舒,去谷七里,亦曰柳舒。故城在郓之须城,许氏作。,邾之下邑(《说文》‘邾在薛县’)。”在今山东。
洛 “周书之有洛氏。史伯云‘北有路、洛、泉、徐、浦’,韦昭云‘皆赤狄’,宜于此异。或作络(卫贤者络疑)、雒,广汉属县。”在今河南。
昌 “春秋,昌间多在河东北。”在今河北。
蓟 “今范阳治,地多蓟。《水经注》:‘蓟城西北隅,蓟丘为名。’《班志》云:‘蓟,故燕国名。’”在今河北。
终 “商有终古,宜即佟后有佟氏、佟通。今襄阳有水。”在今湖北。
泉 “洛阳西五十故伊关县北有泉亭,周世狄居之,俗呼前亭。(伊拒泉皋是也。昭二十二年有前城。)”在今河南。
卑 “宜晋郫邑,一曰郫邵(文元年)。绛之垣东九十有郫邵,卑氏所出,非越隽。”在今山西。
遇 “禺也,宜即番禺。鲁襄公救成至遇(十五年)。鲁邑近成,然非必禺。”在今山东。
儋 “《山海经》:儋人任姓。今儋州。周有儋翩。”在今海南。
牛黎 “《经》云‘牛黎之国,儋人之子儋’,今有黎姥山。”在今海南。
番禺 “贲隅也。今清海之属县,有禺山。《传》云‘禺号南海’,故予谓此即禺。《经》文有无肠、继无之国,皆任姓。”在今广东。
南燕 “伯爵。伯倏国。后稷妃,南燕氏也(石癸曰‘吾闻姓后稷元妃’)。今滑之胙城东北,汉南燕县,隋改曰胙。”在今河北。
密须 “子爵。《世本》云:‘商有密须,文王伐之。’(《晋志》云:‘商侯国。’)鲁有密须之鼓。杜预谓姓国,在安定阴密,今泾之灵台也。”在今陕西。
阚 “子爵。今郓之寿张有阚乡,而阚古城在中都(桓公十一年。《寰宇记》云:‘今属齐之钜野。’)阚亭又在须昌东南(即昭公末年取阚者,《郡国志》:‘东平陆有阚亭,今寿张也。’) ,齐有阚止。”在今山东。
允 “高阳时有允格,或云少昊后,出黄帝。”
蔡 “蕲春江中有蔡山,在广济县(《高崇文传》蔡山,窦苹云:‘蕲水县北。’)大龟纳锡,故曰蔡,非姬姓蔡。”在今湖北。
光 “《春秋图》有光国,今光州。”在今湖北。
敦 “任、冷、敦之田,许地也,郑取之。《陈留风俗传》云:‘敦氏,姓后。’”在今河南。
“晋襄公母,国,即周阳国。”在今河南。
燕 “伯爵。宜为东燕,与南燕比(昭三年北燕伯款亦姓)。”在今河北。
鲁 “汝之鲁山县,非兖地。”在今河南。
雍 “伯爵。汴之雍丘,郑庄夫人雍国。《姓纂》云:‘宋之雍氏,本姓。’《寰宇记》‘雍氏,黄帝后’,姓是矣。又冀之堂阳东北三十六(里),亦有雍氏城。《寰宇》之高城,本于陇切。自汉州名人姓皆于用切。《谈苑》云‘当作平声’。昭十四年《传》:‘晋尸雍子。’杜云:‘阳翟东北有雍氏城者非。’”在今河南。
断 “晋地有断道,即卷楚也。《世本》作段,写误。”在今山西。
密 “河南密县东四十故密城是,武德三为密州,与须城比,故说者谓即密须,盖亦号密须云(《史索》云密须今河南密县,与安定姬姓密别)。”在今河南。
虽 “开封长垣,近须城是,卫在今澶之卫南二十八里。《卫诗》所谓‘思须与曹’者,由声转也。”在今河南。
《路史》所列以上七十国,大部分在古文献中是有记载的,结合前列黄帝世系表可见,黄帝子孙的散布范围很广。后人考订,至春秋时列国之姓有明确记载者67国,其中鲁、蔡、曹、滕、晋、郑、吴、燕、虞、虢、祭、邢、凡、渭、原、荀、芮、息、巴、贾、魏、耿、霍、郜、韩、焦、杨、淮、密等32国皆为姬姓,加上子姓的宋、姒姓的杞、嬴姓的秦、任姓的薛等,占了67国的绝大部分,都是黄帝后裔。后代一些少数民族将自己的族系追溯黄帝也是有根据的。于右任《黄帝功德记》在搜集了《山海经》、《史记·匈奴传》、《国语·鲁语》、《汉书·西域传》、《晋书·载纪》、《魏书·序纪》、《北史·魏本纪》、《路史》等史料后,得出了“中华各民族为黄帝之苗裔”的结论。

  黄帝在传统上被作为先秦几个王朝的共同始祖。古书常见“三代”(夏、商、周)或“四代”(虞、夏、商、周),而虞夏的祖先是黄帝之子昌意,商、周的祖先是黄帝之子玄嚣。可见,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这几个王朝,虽有相互更替,仍有血缘和文化联系。

  从象征华夏族的龙文化现象来看,在黄帝时代,黄河中游也有共同的龙崇拜信仰,原始龙形象出现的最早遗迹是河南濮阳老城西南角的西水坡,年代距今约6000年之久。其次是山西襄汾县的陶村墓地出土了一件彩蟠龙图形的陶盘,时间距今4000多年,后来在商代遗物中,又大量出现龙图案。在夏、商、周三族的活动中心出现龙的崇拜,说明自黄帝开始,龙作为华夏族的象征已经初具规模。

  黄帝,是稍后于炎帝出现的一个大帝。在三皇五帝中,他的名声最响,业绩累累,被推为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我们称炎黄子孙,就是把黄帝和炎帝作为祖先崇奉的最好证明。
  无论是历史黄籍还是神话传说,都有许多关于黄帝的记载。在昆仑山上,有一座庄严华美的宫殿,是黄帝在下方的帝都,也是他常来游乐的行宫。他是五方之中央的上帝,辅佐他的社是后土,手里拿了一条绳子,经营四面八方。据说,黄帝长有四张脸,能同时顾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及时处理各方发生的事情。正因为有如此神力,他才能够荣居中央大帝的尊位,时时莅临四方。 《山海经·西山经》说,有个叫轩辕之丘的山。郭璞注释时说:"黄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同书《海内经》也说:"黄帝妻嫘祖,生昌意。"西陵氏女,嫘祖是一个,即黄帝的妻子。嫘祖聪明贤惠,不但给黄帝生了不少儿子,而且还发明了养蚕纺织。这些子孙,有的是神,有的是下方的民族。他带兵东讨西伐,南征北战,建立了赫赫武功他尽心竭力,发明了礼仪,创立了史官,文功盖地。甚至我们今天收写的文字,据说最早也是他的史官仓颉发明出来的。只从这点滴介绍中,就能看到黄帝这位大神的功绩巨大,威力无比了。  

  《山海经·海内经》说:“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为昌意正妃,谓之女枢。金天氏之末,瑶光之星,贯月如虹,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颛顼于若水。”《吕氏春秋·古乐》:“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史记·五帝本纪》亦言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这些资料都说颛顼是黄帝后裔,在蜀山、若水、穷桑这些地方出土、成长、登而为帝。


分享按钮>> 文学欣赏《四季的脚步》
>>【安姓氏世代脉络】先祖女性中的杰出代表嫘祖